身於港島三大山谷,山巒之間但見碧水,與赭黃的堤岸形成強烈對比。這些水塘都是港島郊野的瑰寶。昔日的本地人夏季飲用山水,冬季時山澗乾涸,便靠井水過活。19世紀末葉,港島人口不斷膨脹,政府為滿足市民的食水需要,便興建了多個水塘。

1860年,港島南部仍是偏僻的郊區,只有一些曲折的鄉村小徑,隨著往後數十年的發展,港島市民對食水的需求與日俱增,南區的山谷亦成為水塘的選址,好像薄扶林、大潭、香港仔及黃泥涌水塘,都是深藏於山麓之間的翡翠。


薄扶林是港島第一個水塘,早於1863年落成,而歷史最短的水塘則是建於1918年的大潭篤。在這50多年間,政府不斷興建水壩,工程規模也愈來愈大。1888年落成的大潭水塘,儲水量是25年前興建的薄扶林水塘的10倍。早期的水塘只在高谷築建圍壩,後期的則在低谷施工,每每令低窪谷地的民居和農田成為澤國。每次興建新水塘,農林處(現稱漁農處)都在周圍植樹造林,作為天然的疏水系統和防止水壩被淤泥堵塞。


港島的水塘與複雜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。水塘的工程師在山坡中央鋪設多條引水道,削弱了下游流量。今天,水塘的下游幾乎完全乾涸,只有在連場暴雨、塘水滿溢的日子,才會看見流水潺潺。然而,這些工程師也並非只會破壞生態環境,他們積極在崗嶺上植樹造林,因此附近山溪的生物不愁沒有腐葉為生。

港島高崗上的山澗聚居著各類生物,好像甲殼類動物、蝸牛、魚類、兩棲動物、爬蟲類和昆蟲等,其中不少已完全適應香港的天氣,不管夏季滂沱大雨還是隆冬乾燥缺水,也懂得掙扎求存。

這些小動物是整體生態環境的中流砥柱,特別在下游地區大肆發展和污染的情況下,牠們實在是寶貴的自然資源。

只要您到港島的翠谷走一遭,定會經過不少山溪。不妨放慢腳步,停下來用心聆聽大自然的樂曲,跟各色各樣的水底生物和小昆蟲打交道。再舉目四望,水塘的環境如斯美麗。不妨想想,當年工程師為了興建水塘,究竟要費多少心血和精力,克服多少困難呢?